老榆林那些事儿(线装书局)
产品描述
展开一幅广阔而浑厚的画卷(前言)
知史达变,鉴往知来。
任一国家和民族都注重用自己的历史去教育和鼓舞她的人民,以共跻于世界文明,得达国家和民族长足进步,自不难结世界和平之局。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厚重历史的城市,更应将其历史系统地展示给繁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,激发他们正本清源,守正创新,继承灿烂的文化遗产。
作为土生土长老榆林人,我自幼对家乡的一些人和事总是格外留意,在收集资料长达三十多年的基础上,不畏艰辛,不为功名,穷年累月,赴史倒海,著出历史小说《老榆林那些事儿》(原名《老榆林演义》),或许为家乡人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
榆林城地处陕西北部,北倚毛乌素沙漠,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向西蜿蜒而过,素有“九边重镇”之称,东牵辽东以远,西牵甘肃嘉峪关以远,万年前便有人类繁衍生息,有文字记载的已有数千年。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,明中前期设城,誉为古镇雄关。清康熙帝曾旌奖榆林守军战胜异族入侵、固守城垣之丰功伟绩,题写“两守孤城,千秋忠勇”,永世传颂。
历史更迭、文化积淀,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、风土人情、趣闻轶事、遗址景观。尤其人生图景,值得珍视,扼腕感叹,唏嘘不已,不由得以手加额,向历史致敬,向来路上的先辈们致敬。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,我撰著这部警世育人作品。既名演义,当然不是正史,从来允许虚构,且明清鼎革及之后民国时期之羁绊,多少往事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中。但老榆林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些许记载,还有代代口口相传,怎好任意编排?
经再三斟酌,我先从众多的历史典籍和素材中,跳跃式地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,其史实并非信手拈来、隔空喊话就能得到,在灯下辛苦劳作之时,又四处劳顿奔波探访核实。若无明文记载,便依蛛丝马迹寻觅,兼听百姓传说。凑成之篇,纵有剪裁取舍,渲染铺张之处,主要事迹却尚未远离史实框架。行文尽用大事件大场面与生活细节有机相融之手法,以达栩栩如生地描绘。其中既有久传不哀、脍灸人口的余子俊修筑明长城(榆林段),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“驼城人马”;也有康熙帝微服私访的传奇,榆林小曲的起根发苗,刘厚基造福榆林之能事,鲜为人知的榆林辛亥革命起义之前前后后;以及榆军和八路军抗击日寇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,两次榆林战役国共两军的兵戎相见,榆林和平解放经历一波三折的故事;免不了要谈谈“榆林王”井岳秀保境安民、重视教育、发展工商业和“剿共”的是是非非。既有将士征战沙场的刀光剑影,也有各界人士及“榆林小曲”艺人风流韵事,皆为榆林长足进步、地方兴旺立下汗马功劳。亦不乏一些文人学士,固踌躇满志矣。然一经后人揭出,如见肺肝,后之视其者,亦何乐为此伎俩乎?……内容丰富多彩,充分展示了老榆林的历史风貌,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,着力使其成为一部古为今用、褒贬得当、值得世人一读的作品。
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“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”上强调: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,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,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。”这无疑是让人们在寻根溯源中更好地发展文化,传承文明之时能够通过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,记得起历史沧桑,看得见岁月留痕,留得住文化根脉,推醇出新,历久弥新。
想到有读者对“老榆林”概念有些模糊,这里有必要澄清。老榆林是指榆林市所属各区县吗?还是榆阳区所辖范围呢?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仅指榆林四围城墙内,且说那坚固的城墙所烘托着老榆林人的尊贵,兼收并蓄各地优秀传统文化,一脉相承到今。如今的榆林已迈过城墙,但怀古的人们遥想当年那惊心动魄的防守和进攻的故事,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史页碎片,及老榆林人“硬骨铮铮的,铁肩担道义,棘手铸辉煌”之光彩照人片段,遂认定那城墙围起了一方昔日舞台——老榆林,散发魅力,探寻不完,听说不尽,蔚成大观,迫使天下人瞩目。
如今榆林,以能源重化工基地声震中外,勤劳智慧的榆林人用如檐巨笔,书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创业史,用辛勤和汗水创造了飞速崛起的业绩。英才辈出,事迹感人,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开放城市屹立于世界之林。这些都为作家、学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。
祈愿《老榆林那些事儿》给你带来热爱家乡、开发家乡的自豪之情,激发你追怀史实、开拓创新、憧憬未来的动力。愿更多有志于史海中耕耘之士,撰著出反映地域文化之更加美好的作品,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时值《老榆林那些事儿》出版之际,书此,既序且抛“砖”引玉。
相关产品
相关新闻
- 出版图书后的感想 [2024-09-20]
- 不同的出版分类与费用的总结以及出版一 [2024-09-20]
- 杭州众书文化出书出版业务长期合作 [2023-08-25]
- 电子书号不要被当着图书书号被骗了 [2024-09-20]
- 个人出书怎么销售 [2024-09-20]
- 国内丛书号的含义 [2024-09-26]